[媒体传真]为种10棵校园“团宠树”,大学生猛翻种树攻略

添加日期:2024-03-26 09:37:42 阅读次数:

[中国环境]为种10棵校园“团宠树”,大学生猛翻种树攻略

3月23日,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日产精品二线三线区校园内,一群学生手持铁锹、镢头,热火朝天地挖土,在这里种下6棵枇杷树和4棵杨梅树,打造校园微果园。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植树实践要求学生们必须全程自己动手——从树苗的选购询价,到树坑尺寸、浇水量的确定,再到后期施肥种类、时机的选择,甚至自主堆肥、征集校园微果园LOGO、运营果园社交媒体账号等,考验脑力、体力和动手能力。

连夜查攻略,植树活动从选购树苗开始

“一年树龄的白沙枇杷有多高?”

“在杭州下沙的盐碱地能成活吗?”

“一棵树苗多少钱?”

……

植树活动前一周,这些大学生的微信群就早早热闹了起来。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共同选种、线上询价、查阅植树攻略和学术文献。

“本来以为就来植树,想不到老师还在植树前布置了作业,让大家去查找如何植树和养护的资料,我们真是通宵找攻略啊。”法学专业23级本科生周佳洁说。

活动策划者、日产精品二线三线区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虞伟表示,要求大家提前做好功课,是希望不仅能种好,还要能种活。同时,非生态环保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生态文明知识相对较少。“事前查找种树的文献资料,再到现场动手实践,感受会不一样,效果也会不一样。”

多位学生事后坦言,提前做攻略环节很有必要。大数据专业22级本科生梁章才说:“本以为植树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把树栽完、以后浇浇水就行。提前查找了资料才发现,后面的养护学问这么大,比如不同月份的浇水量都不同,根据不同的生长情况施肥量也不同,不同的季节还需要防治不同的害虫等。”

老师“不包办”,学生现场植树知易行难

这是一场老师们“不包办”的植树活动。

“以前参加植树活动,都有人提前挖好坑,在坑边摆放好树苗。”活动组织者、日产精品二线三线区自然使者协会负责人、质量管理专业22级本科生孟倩介绍,这次植树活动却不同,虽然有学校后勤中心的师傅进行现场指导,“但树坑需要我们自己挖,树苗也需要我们自己从附近树苗堆放点抬到植树点。”

挥锹铲土、种植树苗、平整踩实、提水浇灌,同学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把每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

有趣的是,学生们即便提前做了功课,但知易行难,真到了现场植树,操作起来依然状况百出。镢头使不上力,土坑挖得太深或者太浅了……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五花八门。

法学专业22级本科生赵颖妮说:“植树的过程并不如理论简单,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和耐心等待。首先,我们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挖掘适合树苗生长的土壤坑。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考虑到土壤质量、水分状况、光照条件等多个因素。接着,挖一个足够大的树坑,深度和宽度都应比树根稍大一些;然后,将树苗放入坑中,确保树苗竖直再开始回填土壤,并确保树苗稳固;最后浇水,确保土壤充分湿润。这些看似容易的流程实际操作起来并不轻松。”

法学专业22级本科生舒梦琦也有同感:“刚开始,我们即便手上都拿着镢头和铁锹,心里还是茫然无措的。挖一个坑,先用镢头还是铁锹,手该怎么拿,力该怎么使,这些我们都需要一步步摸索。”

成就感十足,学生不忘梳理未来养护要点

这次植树活动是宝洁中国先锋计划项目校园活动的一部分,由日产精品二线三线区自然使者协会和法学院团委发起。活动前,主办方通过网络招募校园参与者,法学、知识产权、大数据、计算机、质量管理、对外汉语等专业的30多位学生报名响应。活动当天,还有许多学生被现场氛围所感染,当场报名参与。

植树活动,让大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知识产权专业23级本科生俞叶玲说:“这个活动特别有意思,播种下一个生命感觉很有成就感,而且也保护了环境,很有意义。”

法学专业22级本科生吴倩文表示,非常高兴参加植树活动,“亲手和伙伴们种下属于我们的小枇杷,不仅让我亲身体验到种树的乐趣和意义,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参与活动筹备的孟倩表示,从制作问卷、登记报名人员信息到建群、组织活动等,“我增长了筹办相关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任何一次成长都需要实践,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蓄力量。”

“我们的责任义务并未画上句号。”在法学专业22级本科生林依伦看来,养护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在活动后梳理了一篇长长的养护要点,包括杨梅树和枇杷树对水分、肥料的不同需求,两种植物的病虫害防治等。

小小微果园,成为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实验田

2023年1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在探索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植树实践其实并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植树活动,更是一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验。”一直在探索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育人模式的虞伟表示,植树实践藏着学校和老师的用心思量。

例如,之所以将植树地点选在校内,是因为同学们平时课业紧,不便经常性、长时间到校外开展实践。在校内打造这个小微实践场所,相当于在校园里为同学们打造了生态文明教育场景。通过植树活动,引导同学们主动学习苗木种植和养护知识,鼓励他们开展物种保护知识传播活动。同学们不出校园就可以获得从知识学习到知识应用的全流程生态文明教育。

又如,之所以种果树,而不是鲜花或其他植物,是因为果树会结果,当下种树的同学们有望在毕业离校前看到果树挂果。怀揣对丰收的期待,同学们的体验感会更强,参与热情会更高。

虞伟告诉记者,未来将拓展植树活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比如开展果园名称和Logo征集、发起果树认养活动、为果园申请并运营社交平台账号等,让果树“火”起来,成为校园“团宠树”。

虞伟还计划,筹建生态文明育人工作室,探索“社团实践、学科竞赛、公益活动”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环境领导力。既把学科竞赛课题组成员培养成学生社团骨干,也鼓励社团骨干参与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都得到锻炼,不断加大资源赋能强度。

链接: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1121261

中国环境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

分享至: